【文/井迎瑞】 2010年5月7日
今天整個上午是綜合討論,題目是:第二個世紀 - 轉變時代中電影資料館的身分認同,這真是個很好很重要的題目,終究FIAF沒有讓人失望,在前面幾天的技術性報告之後終於回到了政策面的討論,難怪精銳盡出,甚至以前老井認識的一些古怪老人們最後兩天也出現了,一問之下原來果然就是來參加會員大會的,前面幾天的技術性討論難怪就要小朋友先上場,例如老井的幾位老友:葡萄牙電資館前館長柯斯達Jose Manuel Costa先生,加拿大魁北克電資館前館長都德林Daudelin先生,在1993-1995年老井當時在尋求台北電影資料館加入FIAF期間,都曾經幫過忙(當時還有誰曾幫過我們,等老井有空時需要好好交代一下),1993年FIAF年會在挪威北方的小鎮莫伊亞那Mo i Rana舉行,當時包括老井、荷蘭電影資料館前館長Blotcom女士、葡萄牙電資館的前館長柯斯達Costa先生與另一位該館同仁(我記得叫做Roy)、相約從奧斯陸搭船經過挪威冰川峽谷一路北上,一路享受超現實的北國風光,此情此景老井終生難忘,我們(台北電資館)就是1993年加入FIAF成為觀察員,老井與Costa先生17年後再相見自然十分高興,看見對方面容的變化才意識到時光的流逝,相信他看見老井也是同樣的感覺吧,有高興也有一些惆悵,他告訴老井說荷蘭的Blotcom女士已經退休,不再過問世事,魁北克的都德林先生因為曾擔任過FIAF主席,現在受聘為榮譽會員並擔任官方刊物Journal of Film Preservation主編。
話又離題太遠了,趕緊回到今天的綜合討論吧,今天的議題都很精彩很重要,都是有關FIAF要表達的立場:
一、 蒐集政策
二、 數位化不等於保存
三、 與非FIAF會員館的關係
四、 FIAF對於「合理近用」的立場
這些議題都是當今每一個電影資料館操作時會遇到的問題,這些議題也是延續了去年在阿根廷的討論,預料今年也還不會有個定論,FIAF希望再給一段時間討論,在不久的將來能推出一個官方的說法。
有關「蒐集政策」議題大約是講當今電影資料館是否需要制定明文的蒐集與典藏政策?因為每個館畢竟資源與條件有限,無法什麼都蒐集,因此明定蒐集政策可以保護自己,在討論時當然也會有不同意見:明定典藏政策反而會把路給窄化了,有時模糊一些對於資料館運作而言並非壞事,兩種意見都有道理,也不應是那麼絕對,不過老井認為明定政策還是有必要的,用以凸顯自己的特色並表達立場與看法,最後大會結論是:傾向還是要定,秘書處會選擇幾個範本放到網站供大家參考,各館依需要與各自情況訂定合適的典藏政策。
「數位化不等於保存」這個說法是去年在阿根廷年會時所提出的,當時就提出了一段文字提交今年大會繼續討論,如果定案將作為FIAF官方立場:
「影片如果妥善保存其壽命可達幾個世紀,而數位資料夾壽命不超過十年,數位影帶則不超過三十年,數位化是一種讓影片內容與資訊流通的方法,對於保存與維護影片是不適合的(irrelevant也可翻譯為無關、無用),當今更艱鉅的挑戰是如何保護那些一開始就是用數位紀錄的東西」
這樣的說法無異是給我們全國上下在搞的「數位典藏」臉上打了一耳光,簡言之「數位」不等於「典藏」,把「數位」與「典藏」放到一起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說「數位」適合流通,不適合典藏,我們全國上下一心搞的「數位典藏」,應該改名為「數位流通」,免得誤事。
FIAF果真力道十足的講到了重點,這個概念這幾年老井就不斷的呼籲,在課堂上也當成課題討論,數年前美國太空總署就曾發出警訊,早期的航太資料因為數位格式的改變已經不能閱讀,紐約時報記者Michael Cieply於2007年12月23日曾為文指出:「美國影藝學院公佈研究報告Digital Dilemma(數位困境)指出其儲藏數位作品平均一年儲存與維修成本是12514美元,傳統film則僅需1059,如果一部影片完全是經過電子與數位生產的話,則保存成本更高達20.5869美元,傳統材料僅486美元,celluloid可放100年,電腦周邊硬體設備也並不耐用(enduring),假使不經常運作,一個硬碟可能2年內就會當掉,DVD的壽命也不超過15年,目前好萊塢的360億美元年營收有1/3來自影片庫存」,這些說法也都呼應了FIAF的憂慮。
「先維護後數位化」是老井好多年來一直呼籲的概念,未先妥善作好維護工作而貿然數位化,很可能對文物或珍貴影像文化資產造成傷害,但是我們國家與社會都急功近利,國家施政求成果與績效,社會追求利益與發展,上下交征利的結果是文物遭到破壞,大家也不給時間也無耐性做好文化資產維護的工作,一方面被財團綁架,鼓吹追求新的科技成為政治正確,不時刻追求新科技就會有焦慮,時時刻刻推出新款手機相機3c設備,綁架消費者成為科技的奴隸,在這過程中財團從未告訴消費者如何長久保存資料,也從未反應國家民族文化保存的角度與需要,請大家回想一下,每次紀錄的機具與格式轉變時會有多少資料會流失?有多少會經過「轉製」(migration)保留下來?一個機構或商業團體或許會保留部份,那麼更多的私人與家庭的資料呢?有多少以前的家庭錄影帶8mm,beta,VHS,今天已經都無法閱讀,有多少人民的記憶即將流失,我們難道都坐視不管,這是個什麼施政理念?另一方面我們國家「國科會」的力量太大了,他主導了整個學術與教育發展的走向,雖然我們有教育部,但是國科會往往投入龐大利益為誘因,主導研究的走向,全國搞「數位典藏」,文建會也亦步亦趨未能有效反應「文化保存」的立場,「數位典藏」會不會成為「數位破壞」大家需要小心。
至於如何增進與「非FIAF會員」的關係也是今天重要的議題,主要因為今天「非FIAF會員」可能典藏很重要的影片資料,而他們也進行嚴肅的影片維護工作,做好與「非FIAF會員」的關係愈顯得重要,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代表就指出了一個現實,那就是今天國會圖書館典藏重要早期聲音資料,因為民間的商業併購買賣等行為,致使這些珍貴國家文化資產今天產權屬於日本Sony公司,這是相當諷刺與尷尬的一件事,也就是說美國政府每年花大筆預算與人民納稅錢來維護一個商業團體的資產(甚至是外國的公司的),好在經過溝通與良性的互動,Sony公司同意將這些資料無條件提供國會圖書館使用,這就說明了與「非FIAF會員」關係的重要,這一點跟南藝大的情況十分類似,我們維護典藏的台視新聞影片由於民營化的結果,這批龐大當年是由省府預算拍攝的新聞影片今天竟然是屬於商業團體所有。
丟出這個議題自然會有正反兩種意見,不知怎麼了後來的討論變成了反對讓商業團體加入FIAF,大意是說商業團體目標與性質都與FIAF不同,若同意加入後目標不同將互相會有牽制與干擾,贊成的一方也很激動說FIAF不能如此封閉,應該廣開大門以擴大影響等等,老井覺得有點離題了,題目是如何增加「與非FIAF會員館的關係」,非FIAF會員館並不一定是指「商業團體」,像南藝大就是教育團體,我們就典藏很重要的新聞影片,而且在嚴肅認真的維護這些文化資產,在台灣如果無視於我們的存在,那對於我國的影像文化資產之長久保存將會是一大損失。
老井這次來的目的除了學習新知之外,當然就是再次的尋求入會,這次是要帶領南藝大的「新聞與紀錄影片資料庫」入會,有關這一點老井在會議期間均已經當面和幾位老友表達,包括魁北克的Daudelin先生、柏林的Orbanz女士他們均曾是FIAF前主席,也包括了現主席岡島先生(Hisashi Okajima),在中午休息時間老井也透過台北電資館的黃慧敏介紹與FIAF秘書長,來自澳大利亞國立電影與聲音資料館的Meg Labrum女士碰面,老井當面表達入會的意願,並說明申請資料之後就會寄到,老井這次老遠跑到挪威當面表達入會意願,當然是鋪路工作,也是一種態度。
至於FIAF對於「合理近用」的立場這一個議題也是延續2006年在巴西年會時的討論,當時提出的概念是fair use,但是經過幾年的思考需要做一點修正,那就是把fair use改為fair access,因為use無法有效包含有關影片之「原件」,例如底片、毛片等等,而access範圍比較廣,對於電影資料館而言「近用」比較能包含對於底片、毛片、甚至其他素材帶的使用,換言之,一個電影資料館如果基於維護文化資產之需要,得以近用(接觸、處理、使用)典藏之底片、毛片、拷貝片等影片資料,FIAF也呼籲各館要向電影界、立法機關、政府官員表達此一立場,為自己爭取一個有利的操作空間。
今天的討論非常紮實有用,讓老井感覺不虛此行!
順便一提,挪威的國家電影院與電影博物館是在同一棟建築物裡,電影博物館與餐廳在一樓,電影放映廳在二樓,今天的綜合討論與會員大會就是在二樓舉行,趁會議之便老井也順道參觀了位於一樓的電影博物館,館的面積不大,大約不到30坪,陳列了一些電影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機具與文物,這對於南藝大的現況而言(保存中心的面積也不大),也蠻具參考價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