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一座電影沖印廠的必要性
※ ※如要引用請註明出處※※
|
保存一座電影沖印廠的必要性 |
井迎瑞 2015/10/27國家電影中心舉辦慶祝「聯合國世界影音遺產日」記者會上致詞 |
各位來賓、各位產官學界關心電影文化的朋友大家好 由於我要在學校主持一個研討會議 因此無法親自前來參加記者會感到十分抱歉我特別請我的同仁曾吉賢老師、王明山老師前來表達我們的敬意與謝意
|
柯達公司2012年1月19號宣布破產,2012年2月26日第8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向柯達與底片說再見,在此之前不乏知名導演,例如彼得格林威紛紛宣布「電影已死」。 數位攝影和數位剪接搶走底片的市場,各地的戲院紛紛把膠片放映改為數位放映,專家估計底片很快就要走入歷史。 媒體的變遷是一種常態但我們擁抱數位科技的同時,對膠片乃至於膠片所帶來的「膠片文化」充分了解了嗎?
|
宣布「電影已死」很容易 但要弄清楚膠片曾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養分 創造了哪些文明卻十分不容易
保留一座沖印廠的意義 正是給一個社會保留一個重新咀嚼「膠片與膠片文化」機會 世界各國的電影資料館無不呼籲以國家的力量來保留一座沖印廠 不僅是能更好的保存電影文化資產 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通過膠片這個媒介 更長久的保存「集體記憶」
|
一個沖印廠的存廢我認為不僅代表一個社會文明的指標 也將會是一個國安的問題 各位可能不知道在中國大陸至今在重大慶典與領導人出訪時 總會有一架新聞電影製片廠的「電影」攝影機在場紀錄 為的就是保存史料 新影廠、八一廠也都保留自己的沖印設備 數位的不可靠已是不爭的事實 硬碟中的資料無故消失與毀壞時有所聞 大家逐漸意識到「數位媒介」是一個流通與傳播的媒介 而不是一個保存與典藏的媒介
馬丁史科西斯創立的「電影基金會」Film Foundation至今呼籲保存電影 而且建議電影公司必須不斷的備份與升級來解決數位保存所衍生的問題 由美國影藝學院的科技委員會在2007年提出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 如果未來要保存一個4K影像所需要成本 要比保存傳統膠片所需的成本高出1200倍 他們稱之為「數位困局」Digital Dilemma 這並非危言聳聽 好萊塢明知成本很高但仍這樣做原因是他們有全球的市場的支撐 而我們沒有
在馬丁史科西斯、克里斯多夫諾倫、昆汀塔倫提諾等導演的呼籲之下 2014年的夏天柯達公司宣佈膠片將不會停產 將繼續供應電影公司所需的底片
|
紐西蘭南極考察人員在一個修建於1914年的研究小屋中
發現一個被酷寒冷凍的鐵盒裡面 竟是22個已拍攝但未處理的底片研究人員在2013年小心翼翼的沖洗底片後 發現原來這記錄了100年前1914到1917年間前南極探險家的生活 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發現這個重大發現說明了一件事: 底片可以保存100年 相對於數位媒介「膠片」是一個更可靠的保存影像方法在現實生活中 也有人結合「數位」與「膠片」的優點 開發把數位信息用膠片來保存的方法這個方法已成為新的選項 |
日本著名的動畫製作公司吉卜力工作室決定把2013年上映「宮崎峻」拍攝的《起風了》的數位資料製成膠片保存,預期的保存壽命可長達500年,開創了用膠片形式保存數位資料的先河。把數據載入膠片上。硬碟壞掉,數位內容救不回,用「膠捲」則可以保存500年另外日本也有科學家研究把數據寫入「水晶玻璃」中長久保存的嘗試
|
南藝大的團隊也正在嘗試開發把數位信號寫入「鋼片」中保存的可能性
這些都代表人類意識到長久保存記憶的需求與重要 並期待一個「後」數位時代的來臨
在這個數位科技方興未艾的當下,一切尚無定論之前 膠片與沖印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不能讓它從我們眼前消失南藝大師生從2014年台北影業沖印設備停止運轉前後就開始紀錄 包括人員的訪問與設備拆遷與組裝的過程希望為台灣電影工業留下一個見證與紀錄 因此我們要呼籲不論產官學界 我們要從國家的高度來理解保留一座沖印廠的意義而不是從某一個單位看問題 因為它已經不能為某一個單位帶來什麼樣的利益我們必須要聯合大家的力量為台灣保留一個沖印廠 這個工程只靠一個單位是難以辦到的大家一定要通力合作才有希望 拜託了謝謝大家
井迎瑞 2015/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