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雲南跨文化影像拍攝暨保存考察計畫

跨文化影像拍攝暨保存考察計畫

 

與譚樂水老師開會

 

與譚樂水老師討論紀錄片

 

1、本校積極的發展南方觀點以及另類價值並不侷限於本土,更要與全球作連結,而雲南則是地處中國南方且為多族群的社會,具有豐富的族群、人文乃至社會的資源,努力推動影視人類學的建置保存民族文化影像資料庫,也是本所目前積極努力在做的。

2、本所希望除了藉由這類短期交流與討論活動,包括參訪、論壇與拍攝等,了解兩岸影像教育上的應對之外,未來應具體地建立起雙方的合作在教學、師資與學生等,即為聯盟姐妹校或互修學分或交換學生等等的合作機制。

3、本次參與「<西部田野記憶>『重訪-半世紀前的雲南民族誌影像』座談會」之後,本所也積極規劃有關影視人類學的教育上,本所期望未來教育出的學生不僅僅能運用紀錄片的拍攝進行反思,留下對當代社會的描繪與記錄,也能積極的推動影像維護與保存,影片的放映或是資料庫的建置,都是為了推廣影視文化的方式,如何能推廣到更普及、更多民眾也可以參與及了解歷史以及社會,也將是本校發展教學以及影像保存中心努力的方向。

 

為配合開拓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視野及研究精神,以及未來進行移地教學與視覺人類學紀錄片拍攝學習為主要考察的計畫,前往文化多樣性的大陸雲南昆明與麗江訪視相關影視教學與人類學研究單位,藉由拜訪雲南藝術學院影視藝術系,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與影視人類學研究中心,實地了解其教學與研究之特點,透過這些年來的相互觀察,已經可以看到兩岸在影像教育上的差異,也逐漸奠定兩岸移地教學學術交流的合作方式。

 

「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前身為「音像紀錄研究所」,乃是我國第一也是唯一訓練紀錄片專業人才的碩士教育機構,自1996年創立以來,不僅已為台灣培育出數量可觀的紀錄片工作者,同時也讓社會日益認識並理解紀錄片作為一個媒體的形式。只是,伴隨著技術與媒介的進步與開放,台灣已然進入一個視覺影像過度飽和的社會,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充滿了觀看與被觀看的紀實現象。

 

透過這些年來的相互觀察,已經可以看到兩岸在影像教育上的差異,本所也已經逐漸開啟兩岸移地教學學術交流的合作方式。2003年開始我們即開始運用「行動研究」的教學方式,帶領著學生開始逐年的返回拍攝以及觀察麗江近年來發展的變化(相互對照20年前再麗江所拍攝的「雲之南」之影片)。在此模式的操作中作者會變成了「集體」作者,經由相同的體驗過程,呈現在學習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所拍攝出的作品也不強調結果而是重視在共同合作的「過程」中獲得成長與啟發,「拍攝紀錄片做為批判教育方法」這個理念也在近年來紀錄所中發酵。

有鑒於此,作為紀錄片專業人才的碩士教育機構,我們從新思考「紀錄片」作為一個學門的理論與方法,這不僅是要深化紀錄片的價值,尤其是拍攝倫理之養成,也要拓邊紀錄片的意義,特別是歷史視野之建立。

 

1、  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

雲南大學率先在1991年及在國內大學開設影視人類學課程,並成立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以培養專業民族志電影製作和影視人類學教學人才為宗旨,1999年,獲得德國大眾基金會的資助,提供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提供最先進的影視設備,聘請世界一流影視人類學家培訓學生,至今合作專案已經順利進行了兩期。共培養了20多位具有獨立從事田野調查、實地拍攝和後期編輯能力的學生,本次拜訪了譚樂水老師(副所長)、李昕老師(教師)也帶回譚樂水老師這兩年所拍攝的兩部影片『六搬寨』、【曼春滿】等紀錄片。影片以主角譚碧波(譚樂水老師的父親,資深的影視製作人),曾於1950年代期製作過「邊疆民族記實」之拍攝腳本,以在雲南邊界的少數民族的做為拍攝對象。而『六搬寨』、【曼春滿】這兩部紀錄片皆是以主角譚碧波重返拍攝現場與歷史對話為基調重探邊疆少數民族這些年來的變遷

 

2、  雲南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雲南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成立於20017月,前身為電影電視藝術系,目前有廣播電視編導、攝影、廣播電視新聞三個本科專業和視聽語言、電影理論兩個碩士研究生方向。擁有完善的攝影、剪輯、錄音、照明等影視製作的硬體設施。而每年舉辦的畢展(麻園電影節),與本所每年舉辦的"烏山頭影展",實有異曲同工之處,皆屬於學習成果展示的教育性影展,過去幾年一直希望可以有正式合作機制之建立,互推具有代表性作品互相參展,進行老師學生的非正式交流活動,比較兩岸影視教育的差異。

本次拜訪影視藝學院宋杰(主任)首次完成推動兩岸學生非官方性質的交流,本所學生林名遠已於8月期間前往湖南及雲南拍攝,期間亦前往雲藝參加宋老師的課程講座。

今年10月底期間雲南藝術學院影視系也將推薦學生張含、黃舜兩位同學帶著影視系的作品參展本年度的第15屆烏山頭影展,並且在本所兩個月學習的時間內分別以『《兩岸影視教育(紀錄片方向)的對比》以雲南藝術學院和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為例』、『《兩岸學生紀錄片創作風格之比較研究:以南藝與雲藝為例》』提出研究及分析報告。

 

3、<西部田野記憶>『重訪-半世紀前的雲南民族誌影像』座談會

本次的研討會是雲南社會科學院的白馬山人類學研究中心的陳學禮老師以及東亞影視人類學譚樂水老師所發起。雲南是個充滿少數民族的地區,這些年來逐漸開始村民影像教育以及合作,透過這些年來已經累積不少村民對於影像環境以及文化的影像。這次的討論的主題是「<西部田野記憶>『重訪-半世紀前的雲南民族誌影像』」。

【邊疆民族記實】是當年的「雲南民族誌」總共拍攝了有15個民族16支影片,當時拍攝的原因主要也是希望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不僅要有文字的記載,也要有影像的記載,以便未來的研究,而這些拍攝的影片也就是所謂的民族誌電影研究。本次研討會邀請到當年的拍攝者徐老師(主要是紀錄佤族的生活),分享當年拍攝的經驗,以及研究的心得。

本次研討會重點在討論這些重現歷史以來與邊疆少數民族有關的紀錄影像,特別邀請本所井迎瑞教授出席參與,會中以台灣歷史影像的維護與保存、資料庫作為一種紀錄方式等等為題進行心得交換。

考察心得與建議:

與雲大師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