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維護及保存知識庫

 

 

電影資料館簡介

資料館、圖書館及博物館已存在有一千多年了,人們長久以來總是想為自己及子孫保存某些證據,證實他們的生活、成就、理想及事蹟,我們由文字紀錄、憲章、條約、手稿、回憶錄、書籍及圖片中,可以知道過去的社會是什麼樣子,我們也靠這些東西才知道戰爭、流行病、宗教屠殺、歷史性的典禮及私人生活中親密性的細微事物,到了十九世紀,我們可以把時代的事物紀錄在電影膠片上,電影攝影機使我們可以將現實以機械性的方式複製出永恆的複製品。

 

 所謂的資料庫是被建構出來的,有著生命的訊息、密碼,有著文化和教育意義,它累積了地方文化的歷史,更是生活時代的切片(slice of life),就如同竹桿理論,一個節為一個時代,而竹桿的生命則隨著一節一節生長而延續下去。

  「電影是當代文化活動與當代人類傳播上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東西」,根據這種理念,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大會在1975年元月無異議地通過一項決議:「建議各會員國立即採取法律與技術上的步驟,或在必要時雙管齊下,去保存與維護電影。」並認為「電影做為一種傳遞文化、美學、科學、社會與歷史智識的工具,會在未來愈來愈証明它的力量。」

 

Film Library 與Archive的差別

 

 「電影圖書館」英文為Film Library,法文為Cinémathèque,它的規模比較小,層次比較低,可因目的、性質之不同而設定不同的電影圖書館,例如有「發行片商圖書館」、「視廳圖書館」、「footage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往往屬於社區、學校或機構團體等,其蒐集影片主要目的在於使用,在於教育,甚至在於販賣或租售。
  “Archive”的層次較高,往往屬於國家層次,其蒐藏影片的目的主要是保存與修復,正因為它的主要目的為保存與修復,故其蒐藏影片的對象主要為本國電影,而資料館為了儲存影片起見,它往往有很完善之片庫。

 

國際電影資料館協會(FIAF)

國際電影資料館協會(The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chives du Film,簡稱FIAF),於1938年成立,創始之電影資料館僅有4所,目前協會共有超過77個國家加入成為會員國,並且超過150個會員機構。這些會員與觀察員結合起來,為的是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
促進保存電影,不論是為藝術或是歷史史料的電影;並結合所有致力達成這個目的的所有團體。
加速蒐集與電影歷史及藝術有關的影片與史料,並做國際交流,以使這些影片與史料能儘可能廣泛流通。
增進會員彼此間之合作,促進電影藝術與文化之發展

 

兩岸三地電影資料館簡介

台灣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電影圖書館成立於1978年3月,在第八屆第一次董監事會議決議「電影圖書館」正式易名為「電影資料館」,並於1992年申請加入國際電影資料館(FIAF),取得觀察會員之資格,1993年4月獲通過成為正式會員。於1997年 6月以貸款方式在台北縣樹林市忠信街9號3樓及4樓之新加坡工業園區購置 320 坪房舍,但因空間仍不敷使用,續於同年 8月由文建會經費補助租用同層的2樓及5樓共320坪,合計640坪,扣除公設實際使用面積約480坪,並分年度編列預算添購基本恆溫恆濕設備,暫時解決了困擾多年的片庫問題。

香港
  香港電影資料館籌劃辦事處於1993年由前香港市政局成立,一方面籌劃興建永久館址,另一方面積極搜集和保存香港電影拷貝及有關資料,並每年舉辦電影回顧展和文物圖片展覽,以及出版刊物。在1996年正式加入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資料館自2000年起隸屬新成立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館內設有電影院、展覽廳、資源中心,皆同時啟用。

中國
  中國電影資料館成立於1958年隸屬於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同時與國家檔案局有著密切的聯繫。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導下的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接納為正式會員。1984年,中國電影資料館與原文學藝術研究院(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研究所合併,在原基礎上成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至此,它對外一直擁有兩個名稱:「中國電影資料館」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目前,中國電影資料館擁有兩座大型影片資料庫:北京電影資料庫和西安電影資料庫以及各種不同規模和等級的電影放映廳、電影文圖資料庫、錄像、光碟視聽室。

  台灣若要建立個影像王國,電影資料館就如同是彈藥庫,隨時補充子彈,並且維持一定的運作,以全球在地的思考模式來經營,和世界各電影資料館進行交流、流通、分享,以達到「在地整理、國際合作」。